科技日报记者张梦然报道
当你在深夜向聊天机器人倾诉烦恼时,是否曾获得过一串精准却缺乏温度的机械式安慰?如今,人工智能对话助手虽然越来越擅长"读懂人心",甚至能比朋友更快给出建议,但这些回应似乎始终难以真正触动我们的内心。
《自然·人类行为》期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:即使AI和人类给出的情绪支持内容几乎完全相同,人们仍然更倾向于接受来自人类的安慰。
这种对AI共情能力的怀疑由来已久。50年前,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约翰·豪格兰德就曾指出:"AI的根本问题在于计算机根本不在乎。"这一观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AI情感交互的认知。
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涉及6000多名参与者的系列实验发现,当人们以为收到的安慰信息来自人类时,会认为这些回应更具同理心和情感共鸣;而得知是AI生成的信息后,即使内容完全一致,参与者也会觉得缺乏温度。这表明人们并非不认可AI的表达内容,而是难以相信它真正"理解"人类情感。
为何人类更信任同类的情绪支持?
尽管现代大语言模型已能精准分析用户情感状态,并生成看似充满理解的回应,但实验显示,受试者普遍认为AI"只是在模仿人类"。这种"共情怀疑症"源于人们对共情的深层认知:真正的共情不仅需要恰当的语言表达,更需要真实的感同身受。
有趣的是,即便AI的回应经过人工润色,只要参与者知道AI参与其中,就会降低对其的情感认同。在行为选择上,实验对象宁愿多等几分钟获取"人类回复",也不愿立即接受AI建议。
AI情绪支持的发展前景
这项研究并非否定AI的价值,而是揭示了其在情感支持领域的局限性,为未来AI辅助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。例如2024年面世的"HumeAI"号称首个具有情商的对话式AI,能识别53种人类情绪,但其潜在的伦理风险也引发担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实中使用AI陪伴应用进行长期情感交流的用户,可能会通过持续互动建立起"虚拟亲密感",这可能改变人们对AI共情能力的认知。
展望未来,AI或许不必"替代人类"提供情感支持,而可以成为"增强人类共情力"的工具——帮助心理咨询师快速识别情绪,或为孤独者提供过渡性陪伴。在这个人机共存的时代,我们需要重新思考"真实共情"的定义,并审慎考量:是否愿意给AI一个机会,让它成为那个温柔问候"你还好吗?"的存在。
徐村贫困村农民
0、上徐村位于陶港镇西北部,东靠李才村、江荣村,南靠程法村,西靠官塘村、朱应村,北靠大山,全村总人口2857人,十七个村民小组,十八个自然弯,总面积2869亩,有80多个党员,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5人,全村571户,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村。由于地区偏远,交通不便,又是水利死角,既无资源开发,又无...。
1、像黄西村这样通过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,成功帮助当地群众打开脱贫大门的例子在东昌府区还有很多。张炉集云朵庄园的爱心葡萄、斗虎屯大徐村观光园的蔬果采摘、道口铺聚源生态园的鸭鹅放养如今,在东昌府区已形成13个适宜开展乡村游的景点景区,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三千万元以...。
2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,了解贫困状况,分析致贫原因,摸清帮扶需求,明确帮扶主体,落实帮扶措施,开展考核问效,实施动态管理,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。